19世紀德國戲劇家弗雷塔格(Gustav Freytag)提出的五幕戲金字塔,分別是exposition(開端),complication(發展),crisis(高潮),anti-climax(尾聲)和resolution(結局)。以下將以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李爾王》(King Lear)為例,分析戲劇結構與人物關係、角色轉變、情節推進的關係。
Expositio(開端)的作用是介紹戲劇的背景設定,角色的性格和他們之間的衝突,以及角色對已發生事件的反應。《李爾王》一劇,以不列顛國王李爾王分國土來開場。分國土這個行動是整部悲劇的源頭,造成日後法軍入侵,外人掌政的結局。李爾王本是一個公平和賢明的國王。可是,因為年老昏庸,加上暴躁、鹵莽衝動和剛愎自用的性格,不聽諫言,放逐忠臣肯特(Kent),也破壞了原本公平的分國土計劃,跟誠實坦率而不願奉承他的三女兒寇蒂莉亞(Cordelia)斷絕關係,把權力分給野心勃勃的大女兒高納里爾(Goneril)和二女兒里根(Regan)及她們的丈夫。肯特絕對忠於李爾王,失去君主也就失去生存意義, 所以喬裝另一個身份接近李爾王。這預示了他殉君的結局。
此劇採用雙線結構,主線是李爾王及三個女兒的行動,副線是葛羅斯特(Gloucester)及兩個兒子的行動。葛羅斯特也是忠於李爾王的大臣,同時是一個輕佻侮慢和好色的人。他違反家庭倫理,生下私生子愛德蒙(Edmund),是他個人悲劇的源頭。愛德蒙處處受到私生子的屈辱:身份不獲得承認,沒有正統的繼承權,得不到父親的尊重,加上家庭倫理崩壞,上行下效。於是,他捨棄親情,使計陷害兄長,出賣父親,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沒有倫理道德可言,只爲自己而活。葛羅斯特的長子愛德伽(Edgar)性格忠厚善良,不虞有詐,因而跌入異母弟的圈套。
Complication(發展)是故事繼續擴展,變得複雜,出現主要衝突和次要衝突。主線李爾王和兩個女兒的衝突。李爾王在第一幕時離開大女兒高納里爾,轉而投靠二女兒里根。他想不到兩位女兒如此冷血無情。這時候的李爾王認為愛是表面上的、物質的、可計算的,他會以言語和侍衛的數目去量度女兒對他和他的權力、國土的愛。所以,當李爾王聽到女兒裁剪侍衛書目為零時感到相當氣憤,近乎瘋癲。副線是愛德伽與父親和弟弟的衝突。愛德蒙使用苦肉計令葛羅斯特誤會愛德伽有意加害他。葛羅斯特生氣又失望,下令殺死長子。愛德伽只好喬裝成叫化子逃避追殺。
Crisis(高潮)是故事的高潮或轉折點,悲劇的crisis是從好運到不幸。此時主線和副線相交在一起,李爾王、愛德伽和弄臣(Fool)這三個「瘋子」在暴風雨之夜一起高談闊論,是整部劇的高潮所在。李爾王因為受到無情的打擊和原有價值觀的崩潰而瘋狂。愛德伽是正常人,卻因隱藏身份而不得不偽裝成瘋子。弄臣因為職業所需而裝作瘋癲,說話看似胡言亂語卻有可能是真理。李爾王從一國之君變得一無所有,本是高高在上變得卑微,本來穿著錦衣華服變得赤身裸體。在大自然面前,他見識人是渺小而低層次的東西,反思人的所需,醒覺到王位、權力、榮譽都不重要,最重要是真誠的愛。李爾王不僅經歷際遇上的好運到不幸,也轉換了角色性格,從自傲變得謙卑。副線的葛羅斯特也有機遇上的轉變。他被私生子愛德蒙出賣,被康華爾(Cornwall)折磨致盲,險些送命。他從好運陷入苦難全因私生子告密,可說這是他縱慾的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