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詩學》(Poetics)的悲劇理論,悲劇是行動的模仿(imitation),這些行動有語言和節奏,完整的情節,部分使用對話或歌曲,並用演員來演出,製造憐憫和恐懼來淨化(purification)這些情緒。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Oedipus the King)十分符合他的理論,是希臘悲劇的經典例子。
在語言方面,《伊底帕斯王》部分對話使用了一人一行的方式,節奏緊湊。例如,伊底帕斯急於追查真相,召見先知特伊西亞斯(Tiresias),因先知遲遲不肯說出真兇,他心急如焚,跟先知唇槍舌劍,當中部分對話使用了短句,展示兩人爭吵的緊張氣氛。另外,劇中設置了詠唱隊(chorus),作為懾比城(Thebes)的公民,對角色的行動表達意見。
人類天性喜歡模仿他人,也喜歡觀看模仿人類的行動。悲劇模仿人類的行動,能顯示出角色的性格特質。而現實中人類的性格影響了行動,並由行動決定個人是否幸福。希臘悲劇著重情節的必然性和角色的性格,以此達到淨化的效果。悲劇盡量減少外在和偶然因素,情節必須要合情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服從必然性。
悲劇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從好運走向不幸。《伊底帕斯王》開場是伊底帕斯要找出瘟疫的源頭——殺死先王的兇手在城中逍遙法外,更詛咒兇手不得好下場,結果發現兇手原來就是自己,應驗了弒父娶母的預言,被放逐出城,無顏面見人。中間出現一個逆轉(reversal),使情節邁向高潮。使者傳來伊底帕斯養父的死訊,伊底帕斯認為這證明了他沒有殺死親父,他不是弒父娶母的人,令他鬆了一口氣。同時,這位使者也證明他不是養父的親生兒子,使案情出現一大轉機,引向高潮——最終伊底帕斯認知到自己的身世和弒父娶母的可怕後果。這個逆轉從好運帶來不幸,得到相反的效果,由此加強了伊底帕斯命運的悲劇性。
憐憫是由不應得的不幸所引起的,恐懼則來自像我們一樣的人遭遇不幸。主角是個不完美也不邪惡的人,他因性格帶來好運,也因性格缺陷而陷入苦難。伊底帕斯不是一個完美的角色。他有正直的一面,正因為光明磊落的性格,向群眾公開追查殺死先王的兇手的過程,並且當眾發起毒誓,導致真相大白時沒有下台階的機會。他也有責任心,堅持己見,正因為他的這份執著,事情才會水落石出,他才認知到自己已經應驗了弒父娶母的預言,並履行自己的所發的毒咒,一輩子顛沛流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