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莊子是先秦諸子中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哲學思想博大精深,古今中外的詮釋衆多,莫衷一是。〈庖丁解牛〉是莊子《養生主》其中一則寓言,透過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的過程闡明養生之道,其寓言的解讀各成一家之言,引起後人諸多爭論。以下本文首先簡單介紹莊子其人其書、《養生主》的題解、〈庖丁解牛〉的内容大意,再透過詳細的文本語譯,説明〈庖丁解牛〉反映的道家思想。
二、莊子其人其書
莊子,也稱莊周,生於戰國中期,一生默默無聞,死後長期無人問津,以致生平記載甚少,語焉不詳。[1]時人少有談及莊子,諸子百家中僅有荀子一人曾提及他。[2]荀子在《解蔽》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3]莊子曾任管理種植漆樹的小官漆園吏,拒絕楚王聘為相,終身不復仕,一如他「超然世外」的人生觀。[4]莊子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5]老莊學説的中心為「道」,「道」的基本概念是「自然」,即道法自然,因其本性,不加人爲因素。莊子把自然極化為放任,比老子過之而無不及,成爲逍遙。「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物與物之間是自然的關係,我與萬物之間也是自然的關係。萬物皆本然存在,不受外力干涉而達到無爲的境地,天人合一,依天道而行。[6]由此可見,莊子繼承老子學説,加入個人獨特見解,進而把道家思想發揚光大。
《莊子》是先秦哲學中非常重要的著作。本來著有五十二篇,唯部分篇章已然散失。殘存的今本是晉郭象刪訂的注本,共十卷三十三篇,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7]內篇出於莊子之手,思想、結構、文風較一致。而外篇和雜篇大抵出於莊子後學,不同時代、不同作者完成,思想觀點與內篇多有出入。[8]内篇與外篇屬於不同的思想系統:内篇七章標題反映每一篇主旨,例如《逍遙遊》闡明如何達到逍遙的境界;外篇與雜篇標題取自每章第一句話中的二三字,例如外篇《駢拇》取自第一句「駢拇枝指」的前二字。[9]今人解讀莊子的方法多以内篇為主,外篇和雜篇為輔。[10]《莊子》一書常常借用寓言故事來説明道理,表達思想。雖然部分故事想象奇特,極具文學價值,其多議性增添解讀的主觀感受,也增加隱含的哲理的多重解讀性。
三、《養生主》題解
養生主是《莊子》內七篇之一。雖然篇幅相較於其他内篇短小,不過結構嚴謹,首尾相連,切實精微。[11]首節以「緣督以為經」為全篇總綱,再以四則寓言分述養生之道:先以庖丁善於解牛正面闡明宗旨;再以右師不善養生與澤雄不蘄樊中,正反兩面闡明宗旨;由老聃安時處順,哀樂不入進一步闡明宗旨;[12]最後以薪、火為喻,説明精神生命在人類歷史中延續和延展的重要性,[13]呼應養生應以養神為主。
顧名思義,養生主是指養生的宗旨。所謂「主」,《説文解字》曰:「主,鐙中火主也。」[14]戰國時期秦國文字(上博28)[15]和漢代小篆(說文‧丶部)[16]的「主」上為燈盞之燈火,下為土坐,火是為主,明照一室。《莊子》的《外篇》〈在宥〉謂:「主者,天道也。」[17]故王厚琮和朱寶昌認爲,一室是人的生命,火是精神,即人的生命由精神照亮,養護人的生命之自性便是從道德內在方面表現道的存在。[18]養生之主是精神,提示養神的方法莫過於順任自然。也就是循乎天理,依乎自然,精神不受外力外物干涉,最後達到享盡天年的目的。[19]
四、〈庖丁解牛〉的内容大意和文本語譯
〈庖丁解牛〉是《養生主》其中一篇寓言。故事講述庖丁替文惠君殺牛,他對牛隻開膛破肚所發出的聲響合於上古音樂節奏,反映其解牛的技巧十分高超。庖丁藉此文惠君解釋他解牛的要點,闡明養生的意涵: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無厚入有閒。最後文惠君觀看庖丁解牛的精湛之術而悟得養生之道。[20]下文將逐句翻譯〈庖丁解牛〉的文本。[21]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是厨子,「丁」是厨子的名字,所以「庖丁」就是名叫丁的廚師。
「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觸」是接觸,「倚」是指靠,「履」是踩,「踦」是一足,「砉然」意指皮肉相離的聲音,「嚮然」就是指皮肉相離之聲隨刀而響應。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奏」是進;「騞」是象聲詞,聲音大於「砉」;「騞然」形容進刀解牛的聲音;「中音」是合乎音樂節奏。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譆」通「嘻」,是驚嘆聲;「善」是好,蓋通「盍」,表示何故。
上面所述的白話翻譯是: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觸及的,肩所靠着的,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牛的骨肉分離發出砉砉的響聲。進刀割解發出嘩啦響聲,沒有不符合音樂的節奏:合於《桑林》樂章的節拍,合於《經首》樂章的韻律。文惠君說:「啊,好極了!你的技術怎麼會達到這般的地步?」
文中提及《桑林》之舞和《經首》之會大有來頭。成玄英疏:「桑林,殷湯樂名也。」司馬云:「湯樂名。」崔云:「宋舞樂名。案即左傳舞師題以旌夏是也。」[22]可見《桑林》多解作樂曲名。不過,《淮南·本經》記載:「擒封豨於桑林。」高誘注:「桑林,湯所禱旱桑山之林。」[23]桑林也是地名,因湯的事蹟而聞名於後世之地,而且是祈神之所,是宋國人娛樂聚會的地方。不僅巫有舞,以舞通神者,還有樂神的眾舞,所以桑林之舞也是指在桑林之地所跳的舞。[24]成玄英疏:「經首,咸池樂章名,則堯樂也。」向司馬云:「咸池樂章也。」崔云:「樂章名也。」[25]可見《經首》多解作樂曲名。經首也可作祭祀之意。《禮記·祭統》云:「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鄭玄注:「謂以吉禮為首也。」《周禮·大宗伯》云:「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抵。」[26]換言之,經首是最重要的吉禮,用作事邦國之鬼神抵。「會」的意思是聚集,祭儀開始第一步是所有祭祀的人聚集在太廟。因為祭的儀式煩瑣,舉手投足十分嚴格,所以每個人行動靠音樂節奏來統一,是為經首之會。[27]由此可見,桑林之舞和經首之會都帶有宗教神秘的色彩,以及用作形容美妙的音樂舞蹈節奏。而莊子把桑林之舞和經首之會比喻庖丁解牛的動作,如同聽到上古時代一片和諧自然之音,不會有勉強劈砍所發出的不和諧聲調,藉此凸顯庖丁的技巧爐火純青的地步。[28]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釋」是放下,「道」是指事物的規律,「進乎技」是比技術進了一步。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方今之時」是指現在;「遇」是會合,這裏有接觸的意思;「神遇」,是指率精神以會理,「官知」是視覺,「神欲」是精神活動。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依」是按照;「天理」是天然的紋理;「批」是擊;「郤」通「隙」,指筋骨相連處的空隙;「導」是引刀深入;「窾」是空,指骨節間的空穴;「因」是顺着;「固然」是原來的樣子,指牛體的本來的結構。
「技經肯綮之未嘗」的詞義多有爭議。郭象和成玄英認爲,「技」是技巧,「經」是經過,「肯」是緊附在骨上的肉,「綮」是筋肉聚結處,「未嘗」是未曾,這句的意思就是:遊刃於空隙,未曾經過肯骨。俞樾則認爲「技」是「枝」字之誤,「技經肯綮」四字,必當平列,經絡相連之處,亦必有礙於游刃。嚴靈峰依注疏,「未曾」下當有「微礙」二字脫文;否則,說不可通,意思不完整。[29]比較下列「技」和「枝」的字形表可見,在漢朝前尚未發現有任何「技」字的文字記載,而「枝」字楚國時通用,也就是「枝」字在戰國時期時已經存在。此外,小篆的「技」和「枝」都是從「支」聲,而「技」左從的「手」和「枝」左從的「木」都是三劃,字形相若,在傳抄的過程誤把「枝」作「技」,不足為奇。因此,本文採用俞樾之說。
「枝」的字形表
字形圖例 |
||||
字形類別 |
楚系簡帛文字 |
隸書 |
隸書 |
小篆 |
出處 |
包山楚簡·卜筮祭禱·219號[30] |
足臂灸經2[31] |
相馬經9上[32] |
說文‧木部[33] |
時代 |
戰國 |
秦 |
西漢 |
東漢 |
「技」的字形表
字形圖例 |
|
|
字形類別 |
隸書 |
小篆 |
出處 |
漢印徵[34] |
說文‧手部[35] |
時代 |
西漢 |
東漢 |
「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技」當作「枝」,指枝脈,「經」是經脈,「肯」是粘著骨頭的肉,「綮」是筋肉相結處,「嘗」是試,「軱」是骨頭。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嵗」是一年,「更」是換,「族庖」是技術一般的庖人,「折」是砍斷,「發」是出,「硎」是磨石刀。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節」是指骨節;「閒」是間隙,縫兒;「厚」是厚度;「無厚」就是没有厚度,這是極言其薄;「恢恢」是指很寬綽的樣子;「遊刃」是使刃遊動。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族」是交錯聚結,這裏指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怵然」是害怕的樣子,等於說小心翼翼地;「戒」是警惕;「止」是集中,專注;「視為止」等於說目光為之集中;「行」是指動作;「遲」是緩慢。
「謋」的衍文也有爭議,主要説法有三:説法一是「謋」是「磔」之誤。王先謙集解:「謋與磔同,解脫貌。」《莊子補注》奚桐說:「疑『謋』係『磔』字之誤,廣雅釋詁三『磔開也。』與『已解』義相應。」[36]説法二是「謋」與「磔」同音通用。成疏:「謋然,骨肉離之聲也。」[37]王念孫曰:「說文:『捇,裂也。』謋與捇同。」錢穆引奚桐曰:「謋疑磔之誤,廣雅:『磔,開也。』案謋、磔並諧桀聲,古字通用,謋非磔之誤。」[38]説法三是「謋」假為「捇」。楊樹達說:「說文十二篇上手部云: 『捇,裂也。从手,赤聲。』宜六年公羊傳云: 『趙盾就而視之,則赫然死人也……』 傳文『赫』亦『捇』字之假。何注云『赫然,已支解之貌。』是也。『已支解之貌』為『赫然』與莊稱『謋然已解』義正同。」[39]以上説法都通牛體裂開解體之義。然而,「謋」在《莊子》外尚無任何文字記載,《說文解字》亦未有收錄此字。「磔」字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秦系簡牘(睡.法67)[40]。而「捇」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文‧手部)[41]。從時間來看,說法一最為可信。因為戰國時期僅有「磔」一字而「謋」和「捇」尚未出現,因此原文應作「磔」,到郭象整理時誤把「謋」作「磔」,因而流出道後世,「謋」字變成最先語出《莊子》一書。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微」是指輕;「謋」是象聲詞,形容牛體解開的聲音;「謋然」指筋骨解散的樣子;「委」是堆積;「四顧」是四處看望;「躊躇」是悠然自得的樣子;「滿志」是心滿意足;「善」是指拭;「善刀」是拭刀,好好收拾其刀。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養生」是指養生之道。
以上整段庖丁跟文惠君的對話的白話翻譯是:庖丁放下牛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超越技術了。我開始宰牛的時候,見到的都是整體的牛;三年之後,就未曾見過整頭的牛了。現在,我宰牛時全憑心領神會,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視覺感官的作用停止了,而專憑精神活動來行事。順著牛身上天然的紋理,劈開筋肉的間隙,在骨節的空隙處引刀而入,順著牛的自然結構去用刀。即便是經絡相連、筋骨交錯的地方都未試過以刀刃碰到,何況那大骨頭呢!好的廚子一年換一把刀,他們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廚子一個月換一把刀,他們是用刀去砍骨頭。現在我這把刀已經用過十九年了,宰過的牛有幾千頭了,可是刀口還是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鋒利。牛的骨節間是有間隙的,而刀刃卻薄得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縫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刀刃的遊動運轉肯定有足夠的餘地。所以這把刀用了十九年還是像新磨的一樣。雖然這樣,每遇到筋骨盤結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依然小心謹慎,眼神專注,手腳緩慢。刀子微微一動,牛就嘩啦解體了,如同泥土潰散落地一般。我提刀站立,環顧四周,悠然自得,心滿意足,把刀揩乾淨收藏起來。文惠君說:「好啊!我聽了厨子這一番話,懂得養生的道理了。」
五、道家思想之反映
〈庖丁解牛〉說明養生最重要的方法是一切按照自然的法則行事。[42]庖丁提及解牛技巧有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所見無非牛者」,用目視,只看到牛的表面,無法透徹到牛隻的結構,解牛硬用劈、砍,不得要領。第二種是「未嘗見全牛也」,用目測即可知牛體結構、脈絡,掌握牛隻的形體結構,知其下刀之處,但仍然囿於目視,仍未達 「道」。第三種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深諳牛體結構,不需外感官的接觸,遊刃於骨節之間,解牛得心應手,此時以心神與事物相會,已臻「道」的境界。[43]從中可見,事物真正的道理存在內部而非外部,所以不能被萬事萬物的表面所蒙蔽。養生是一種技術,需要鍛煉。庖丁並非一開始就能如此遊刃有餘,經過十九年的解牛經驗累積及小心應對,達到爐火純青,游刃有餘的境界。這些鍛煉並非現實利益的投機取巧,而是由技術層次進至藝術層次的展現,無傷身心,順其自然。[44]所以,養生的方法是靠經驗累積,找到絕妙的法則,順乎自然之道而行,便能無往不利。[45]
〈庖丁解牛〉的寓意可從三個面向去理解。第一,以刀作為寓意本體,把刀比喻成人的精神。從保存刀的方法,如何使刀不受損,說明養生之道在於莫使精神受到損害,保護精神是養生的重點。[46]第二,以牛身筋骨的盤結比喻世物的複雜,以用刀來比喻人的心神。如果庖丁懂得乘著骨節空隙的地方使用刀,刀不會損壞,歷久常新;人處於世上,如果懂得順應事物自然之理作為日常的做法,縱使外物十分複雜繁瑣,亦不會損害自己的心性,耗費精神。[47]第三,以庖丁、刀和牛分別比喻人、生命和社會,人使用不同的運刀方法,代表人的生命以不同的方式與社會相刃相靡。[48]牛的筋骨盤結好比社會的複雜性,人應以順乎天理為處世原則,當順着自然的紋理,以無厚入於有閒的方法游刃於人世間,並懷着「怵然為戒」的審慎的處世心態,且以藏斂為自處之道,避免與世相戕害。[49]社會複雜的現象背後存有許多法則,人需要透過鍛煉頓悟自然法則,將能無往不利。[50]
六、總結
〈庖丁解牛〉一文,庖丁以熟練的刀法宰牛,發出的聲響如同上古樂章般美妙,刀未曾碰到結礙處,遊刃有餘。一連串俐落的動作和庖丁的解說,啟發了文惠君領悟養生之道,以此說明養生之道在於順乎自然法則。養生之主是人的精神。人需要保護精神,是為養生。養生並非一朝一夕便可成事,需要靠長期的經驗累積,才能掌握自然的法則,也就是宇宙萬物運行之道,方能避免損害精神與心性,達致精神上的滿足,行事無往不利。
註釋
[1]〔戰國〕莊子著,方勇譯註:《莊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1。
[2] 同前注。
[3]〔戰國〕荀子著,葉紹鈞選注:《荀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頁140。
[4]〔戰國〕莊子著,方勇譯註:《莊子》,頁2-3。
[5]〔戰國〕莊子著,方勇譯註:《莊子》,頁3。
[6]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頁1-2。
[7] 蔡影娜:〈《莊子.養生主》義旨探微〉,華梵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頁2-3。
[8] 同前注。
[9]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頁3。
[10]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頁14。
[11] 林季芸:〈《莊子˙養生主》中的養生觀點〉,《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總第39期),頁20。
[12] 〔戰國〕莊子著,方勇譯註:《莊子》,頁44。
[13] 〔戰國〕莊子著,陳鼓應注:《莊子今註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頁93。
[14] 〔漢〕許慎:《說文解字》(天津:天津市古籍出版社),頁105。
[15]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6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102.E284。
[16]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6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27.4E3B。
[17] 〔戰國〕莊子著,方勇譯註:《莊子》,頁175。
[18] 〔戰國〕莊子著,王厚琮、朱寶昌疏解:《莊子三篇疏解 : 《齊物論》,《逍遙遊》,《養生主》》(北京:華文出版社,1991年),頁91。
[19] 〔戰國〕莊子著,方勇譯註:《莊子》,頁44。
[20] 蔡影娜:〈《莊子.養生主》義旨探微〉,頁32。
[21] 以下的白話語譯以王力、方勇、陳鼓應的譯文為本,再參照曹礎基、王叔岷、王先謙的註釋作修改。
[22] 〔戰國〕莊子著,〔清〕郭慶藩注:《校正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頁118。
[23] 袁家麟:〈雜考三則〉,《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頁81。
[24] 同前注。
[25] 〔戰國〕莊子著,〔清〕郭慶藩注:《校正莊子集釋》,頁118。
[26] 袁家麟:〈雜考三則〉,頁81-82。
[27] 袁家麟:〈雜考三則〉,頁82。
[28] 林季芸:〈《莊子˙養生主》中的養生觀點〉,頁24。
[29] 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頁96。
[30] 人文電算研究中心:《漢語多功能字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7日,網址: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E6%9E%9D。
[31]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7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92.E797。
[32]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7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92.E799。
[33]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7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27.679D。
[34]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7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93.F676。
[35]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7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27.6280。
[36] 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頁98。
[37] 〔戰國〕莊子著,〔清〕郭慶藩注:《校正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頁123。
[38] 〔戰國〕莊子著,錢穆纂注:《莊子纂箋》(香港:東南印務出版社,1955年),頁24。
[39] 〔戰國〕莊子著,陳鼓應注:《莊子今註今譯》(香港:中華書局,1997年),頁99。
[40]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7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71.E5BC。
[41]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7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27.6347。
[42]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頁231。
[43] 蔡影娜:〈《莊子.養生主》義旨探微〉,頁33-35。
[44] 蕭裕民:〈《莊子》遊刃有餘之養生觀的深層意涵-承認現實限制之下的人生藝術〉,《鵝湖月刊》(總第535期),頁10。
[45]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頁231。
[46] 蔡影娜:〈《莊子.養生主》義旨探微〉,頁32。
[47] 葉玉麟:《白話譯解莊子》(上海:廣益書局 ,1936年),頁39。
[48] 張忠宏:〈莊子論「導」、「技」與「養生」:以「庖丁解牛」為線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48期),頁87。
[49] 〔戰國〕 莊子著,陳鼓應注:《莊子今註今譯》,頁93。
[50]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頁236。
引用書目
專著
- 〔戰國〕荀子著,葉紹鈞選注:《荀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 〔戰國〕莊子著,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88年。
- 〔戰國〕莊子著,王厚琮、朱寶昌疏解:《莊子三篇疏解 : 《齊物論》,《逍遙遊》,《養生主》》。北京:華文出版社,1991年。
- 〔戰國〕莊子著,方勇譯註:《莊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 〔戰國〕莊子著,陳鼓應注:《莊子今註今譯》。香港:中華書局,1997年。
- 〔戰國〕莊子著,陳鼓應注:《莊子今註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 〔戰國〕莊子著,曹礎基注:《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 〔戰國〕莊子著,錢穆纂注:《莊子纂箋》。香港:東南印務出版社,1955年。
- 〔漢〕許慎:《說文解字》。天津:天津市古籍出版社。
- 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 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 葉玉麟:《白話譯解莊子》。上海:廣益書局 ,1936年。
-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期刊論文
- 林季芸:〈《莊子·養生主》中的養生觀點〉,《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總第39期),頁19-32。
- 袁家麟:〈雜考三則〉,《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頁81-83。
- 張忠宏:〈莊子論「導」、「技」與「養生」:以「庖丁解牛」為線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48期),頁81-122。
- 蕭裕民:〈《莊子》遊刃有餘之養生觀的深層意涵-承認現實限制之下的人生藝術〉,《鵝湖月刊》(總第535期),頁7-12。
學位論文
- 蔡影娜:〈《莊子.養生主》義旨探微〉,華梵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網上資料
- 人文電算研究中心:《漢語多功能字庫》,網址: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
-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
2023年9月7日評:
這份功課是整理報告內容寫成的論文,遲交了三天,做得十分隨便,交到貨就算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