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離騷》建構了借男女離合以比喻君臣際遇的象喻系統,[1]即夫婦喻君臣的文學傳統。「古者以日月比君上」是為本體,而「夫妻之道猶君臣也」。[2]殷商是奴隸社會,尚未確立標準的繼承制度。到了西周行封建制度,建立宗法制度。此後君統與宗統合一,君臣關係形同夫妻關係。本文試圖考釋上位者(王、皇、帝、君、天、夫)和下位者(妻、婦、服、臣)相關的兩組字,從古文字的形義分析君臣和夫妻相似的文化關聯和尊卑關係。

 

二、上位者

 

圖片一:「王」的字形演變圖[3]

image

王是象形字,商代甲骨文的image[4]。孫海波認為象王者肅容而立之形。朱芳圃認為象火焰地上之形,其上橫畫或一或二,指火之炎上大放光明。徐中舒則認為象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殺之斧鉞象徵王者之權威。[5]image後來加上一橫畫成image[6]。葉玉森認為image本象古代王者之峨冠。皇為後起字,仍增一冠形於上,象後制之冠。古代帝王非普通人,異於眾人,冠冕為顯著的表徵。徐中舒認為,王、皇二字均象人端拱而坐之形,不同之處在於,皇字更於首上著冠形。[7]商代晚期的image[8]更象斧鉞之形。吳其昌認為王字本義為斧,斧是武器,用以征服天下,引申為凡征服天下者稱為王。吳大澂則認為此王字從二從古文火,二為地,地中有火為氣盛,火盛曰王,德盛亦曰王,故為王天下之號。綜上所述,殷商時期的王字,一說象王者、二說象火,三說象斧鉞,分別表示王者具備的三種特質,一是外表儀態的威勢,二是國力的強盛,三是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商王是殷商的最高統治者,王一字反映其威權。西周時期,王字漸漸演變成上中下三橫畫,到了戰國時期,王字的構形與楷書的王幾近相同。《說文解字》曰:「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9]王即是統治天下人民的人。王的本義是指古代最高統治者,表示君、天子,引申有統治之意。[10]

 

圖片二:「皇」的字形演變圖[11]

image

皇是象形字,始見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本像火炬光焰上騰之形,即煌字初文,image是附加的音符「王」。[12]西周早期的金文image[13],林義光認為象大,日出土則光大。吳大澂同意此說,日光芒出地形,日出地視之若大。王國維也認為象日光放射之形,引申有大義。馬敘倫認為上部是日光之白字,皇為白之轉注字,皇的本義是光。朱芳圃認為是煌的本字,象燈光輝煌,皇與主結構相同,主象燈中火主。孫海波認為象王者著冕之形。杜金鵬認為皇是一種用羽毛裝飾的冠,是身份和地位的標誌。[14]《說文解字》:「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段玉裁注:「始王天下,是大君也。故號之曰皇。[15]秦始皇建立秦朝,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自稱始皇帝。三皇五帝合併為皇帝,代表最高統治者。綜上所述,皇字的構形說法有三,一象火炬,二象日出放射光芒,三象羽毛王冠,而皇字本義是大、光或羽冠,引申有君主之意。

 

圖片三:「帝」的字形演變圖[16]

image

帝的殷商時期甲骨文,構形不明。商承祚認為象花蒂之形,為蒂字初文,蒂為花之主,故引申為人之主。徐中舒認為架木以祭天之形,為禘的初文,後來祭天引申為天帝之帝及商王稱號。朱芳圃則認為象燒柴而祭,以火光之熊熊,象徵天神之威靈。天神謂之帝,後來移天神之號以尊人王,反映了王權擴張、階級森嚴。張桂光則認為殷人所尊的帝本是宇宙萬物的始祖,是宇宙萬物的生殖之神。[17]帝字在甲骨文已出現,帝是象形字,多指天帝。然而,《說文解字》則認為是從上朿聲的形聲字,「王天下之號也」。[18]白于藍認為,帝可指先王的尊稱,所謂德配彼天。人君生而稱帝,當自晚周時開始。[19]綜上所述,帝的本義並非指皇帝,可能是蒂或禘,後來引申為天帝、皇帝。帝與皇一同表示最高統治者,皇帝的威權好比天神之威。

 

圖片四:「君」的字形演變圖[20]

image

殷商時期甲骨文的image[21],李孝定認為是尹,治也,口以發號,會意字,「尹」亦聲,君之稱不限於帝王,小部落酋長也可稱君。徐中舒認為尹為古代部落酋長之稱,甲骨文從尹從口。陳英傑認為,君是形聲兼會意字,從尹從口,尹是聲符。尹象手執權杖形,口表法號施令。甲骨文中君字之義或與尹同用,均指人臣,西周仍承用此義。[22]西周晚期金文的image[23],李孝定認為與多尹、 多臣、多公同意,為人臣之稱。[24]可見,君由尹字分化出來,二字在甲骨文中用法並不完全等同,西周金文中二字分化比較徹底。《說文解字》曰:「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段玉裁注:「尹,治也。[25]陳英傑認為,君的本意是王臣之稱。甲骨文和金文中,商和周的最高統治者自稱為「王」或「餘一人」,未有稱「君」者。而這些古代帝王把具體政務交託手下辦理,這些辦理政務的人便稱為「君」。整個兩周時期,只有周王才可以稱為「天子」,周王以外的朝廷官員及諸侯王可稱為「君」。在金文中,君可用來指周王之后妃,也可指宗婦,還用於職官名,也用於指丈夫。春秋戰國時用為封君之稱,還用為動詞,作統治、治理之義。戰國中山王方壺始見「君臣」對稱,同時君又稱「主」,君的字義演變是後世把君作天子之義的重要演變,引申稱帝王之稱,指一國之君,即最高統治者。[26]從君的字義演變來看,君本來是人臣之稱,位於最高統治者之下,可用作小國的君王之稱。筆者推論,君的演變和天子與諸侯之間的地位變化有關。西周時期,周天子的統治地位日漸低落,諸侯崛起,兼併篡弒,勢力日益壯大。春秋時期的霸主尚且尊王攘夷,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名存實亡,戰國七雄爭霸。勢力強大的諸侯登上一統天下的霸主之位,本來諸侯用作自稱的君隨之附上最高統治者之意,漸漸演變成最高統治者的尊稱。

 

圖片五:「天」的字形演變圖

image

甲骨文的天,徐中舒認為是顛頂之義。張桂光認為天本義是指人的頭顛頂,也就是天靈蓋,引申為蒼穹之天,再為至上神之天。周人所尊的天,當是蒼天上的神靈。商承祚認為天是指事字,天在人上,故繪人形後作一注或兩畫指示其處。[27]白于藍認為,天是象形字,本意是顛,象人形突出頭部,以示人之頂顛。古代有天刑,為鑿頂之刑。天字上部象徵人頭部分的圓點,後來變成一橫畫或在上部再加一短橫是裝飾性繁化符號,無實在意義。[28]陳柱比較大image[29]和天image[30]在西周早期的金文,大字本象人形,所重不在頂,故首形不顯,而天則所重在頂,故首形特大。吳其昌也認為天和大在金文中字本相近,源出一象。強運開認為,天至高無上,君亦至高無上,故稱為天子。[31]《說文解字》曰:「天,顚也,至高無上。」段玉裁注:「臣於君、妻於夫,皆曰天是也。至高無上,是其大無有二也。[32]中國以農立國,天是萬物和人的主宰者。頭位於人的最高處,天空是自然界的最高處,都處於神聖的位置上。[33]由此可見,天是位於人之上,地位之高獨一無二,位高則尊。放在君臣和夫妻關係,則形成君位高於臣,夫位高於妻,臣只能忠一朝之君,妻只能事一夫的標準。不但如此,天是人的頂顛,即人的腦袋,思想的來源。君是臣的天,夫是妻的天,表示上位者的指示是下位者的行動綱領,上位者操控下位者的思想,下位者的言行受到上位者的支配。

 

圖片六:「夫」的字形演變圖[34]

image

《說文解字》曰:「丈夫也。從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35]周谷成認為《說文解字》所說的夫,指的是長人,大個子。馬敘倫認為從一從大,大象人形,一象簪形。古代男子二十歲成年,需束髮加冠,以示成人,故成人曰丈夫。[36]郭小武和葉青認為夫是指事字,所從的大是正立人形,上面一橫指示男子束髮之簪,本義為成年男子。因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男子是主要勞動力,引申出特指從事某種體力勞動或服勞役的人。因成年男子會娶妻,夫又引申為專指女子的配偶。[37]大、天、頂、顛原本是一組較近的同源字。[38]大的本義是成年人,與小孩相對,而夫特指其男性身份。天和夫都是從大,夫從大,皇本義為大,天亦從大,可見大是上位者的特徵之一。丈夫在妻子面前必須是高大的形象,如天一般高大,妻子必須像尊重上天一般,尊重自己的丈夫。[39]從夫的字形可見,具備丈夫的條件一是成年,二是身材高大。《儀禮》:「夫者,妻之天也」。放在夫妻關係上,丈夫需要具備的不但是成年且高大,掌握經濟命脈,支配妻子,對妻子有絕對的統治權和支配權,而且妻子視之為至高無上、獨一無二。

 

三、下位者

 

圖片七:「妻」的字形演變圖[40]

image

甲骨文的妻image[41],葉玉森認為,從女首戴髮。徐中舒認為左側象婦女長髮形,右側象擄掠婦女之形。上古有擄掠婦女以為婚配之俗,是為掠奪婚姻,image字是掠奪婚姻之反映,後世以為男子配偶之稱。[42]滕宇鵬和吳昌認為,只有丈夫才能抓住女子頭髮,表示女性在婚事不能自主,妻子受丈夫控制,不能反抗,image字反映了丈夫的優勢地位和女性被迫屈服的命運。[43]《說文解字》曰:「妻,婦與夫齊者也。[44]徐在國認為,妻是會意字,從又持女髮,會奪女搶親之意,本義是男子的配偶。妻也可作動詞,指以女嫁人。[45]程榮和于虹根據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分析,殷商是從群婚制走向一夫一妻制的過渡時期,群婚瓦解後,男子不得不外出尋找女子,便出現搶掠和購買婦女的現象。所以image象以手抓取女子頭髮,反映當時強奪女子為妻的搶婚風俗。從卜辭看,妻與妾沒有貴賤之分。西周中期金文的妻image,象女子頭上插笄之形,女及笄可為人妻之意。到了西周才產生嫡庶制度,西周以後妻的地位與妾有了區別。所謂「婦與夫齊者也」,這個妻是嫡妻,與夫對等,不但是明媒正娶,按照禮法賦予家庭地位和權力。[46]《說文》:「又,持事,妻職也。[47]父權社會的個體婚制下,妻的職責是處理家庭事務,服事丈夫。從妻的字形變化中可見,妻字形本來取其男子獲取女子的方式,漸漸演變成以髮型突出男子配偶的形象,最後取妻職責會意。這反映了女為人妻不同的著眼點,從強調戰利品的獲取方式,變成著重妻的功能。

 

圖片八:「婦」的字形演變圖[48]

image

孔祥卿認為,甲骨文的婦本寫作帚,因帚是婦女灑掃之物,故借帚為婦,後來加女顯意,作image[49]image字的左側是帚的象形,右側象女子之形。[50]徐在國認為,婦是會意字,甲骨文的婦從「女」從「帚」,會婦女持帚洒掃之意,本義是已嫁的女子,引申有兒媳、妻子等。[51]李學勤認為,殷代的婦指男性的配偶。戴玉祥認為,世婦謂宮卿之官,婦也可指女官,如金文的婦好、婦姑。[52]《說文解字》曰:「服也。從女,持帚灑掃也。[53]服既有服侍之意,又有服從的意思。許慎之說反映婦女在家庭中處於被統治、服從的地位,以及婦女在家庭中負責灑掃的職責。孔祥卿指出妻與婦的分別在於,婦首先必須是男子明媒正娶的正妻,六禮成婚後女子與男子同居時是妻,三個月後廟見,得祖宗認可,方可成婦。妻是對夫而言,成婚即成妻;婦是對夫家而言,廟見後成婦,稱為婆家的人。[54]從婦的字形演變可見,婦是男性配偶,本義強調打掃之職責,從婦女的屈從地位又帶出服事、服從之意。

 

圖片九:「服」的字形演變圖[55]

image

殷商時期甲骨文的服,郭沫若認為象以手捕人之形,姚孝遂認為是「從又在人後,象以手按跽人之形」[56]許慎《說文解字》曰:「服,用也。一曰:車右騑,所以舟旋。」林潔明認為服字像人奉盤服事之形,引申出服事天子之邦國。林義光認為服亦訓為乘,服,乘也,舟亦所乘之物。[57]周寶宏認為林潔明與許慎《說文》之說一樣,比較牽強,與字形結構不符。服是形聲字,甲骨文皆用為俘虜之義,用作祭祀之犧牲。在西周金文西周文獻中服字多用為職務、服事、賓服之義,後來引申為服務、職務之義,西周以後多用服字代替𠬝字。[58]陳鴻認為,西周早期金文的服image[59]比甲骨文多了一條船,因為捉住俘虜要過河才能回到自己的部落,這個服有令人屈服之意。服是會意字,本義是降服、使服從,引申為服從,進一步引申為服事之意,即為他人奔走效勞、悉心侍候之意。對於服事一方來說,要對被服事一方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再引申有承擔、承受、擔任之義等等。[60]綜上所述,服象以手捕人,有統治、降服之意,本義與舟無關。

 

圖片十:「臣」的字形演變圖[61]

image

《說文解字》曰:「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楊樹達認為,臣本俘虜之稱,因為囚俘人數不一,引之者必以繩索牽之,其所牽之人則曰臣。郭沫若認為,古人造字,於人形之象徵,目頗重要。臣象一豎目之形,人首俯則目豎,所以象屈服之形。[62]張亞初認為,郭沫若說法最為可取。奴隸社會中,奴隸身份如同牲畜,不視為人,可以任意殺戮,甚至抬頭正視奴隸主都是有罪的,因此奴隸看人時只能側目而視。於是,古人造字便用豎目之臣來表示奴隸。臣的本義是奴虜囚俘,引申出服事君者,廝役之屬,男子貧賤之稱,男子自謙之稱,職官名之意。[63]寒峰認為,臣由戰俘轉化而來,臣的身份變化反映在字形演變上,臣服者取得人的身份而脫去繩引,更便於表示君臣之臣的一般意義。于省吾認為,臣本意為家內奴隸,後來引申為奴隸的泛稱。[64]張標認為,臣是象形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主要取豎目之象,表恭敬從命之意。豎目有眼珠內有無瞳仁之別,間亦有作橫目者,蓋取意於臣僕之督作者。臣或正寫,或反寫,表意相同。本義是僕隸,他們由戰俘、奴隸、刑徒等組成,故以俯首從命之豎目表示,引申指臣子、官吏、供職、臣侍之意。[65]李力認為,春秋以前,「臣」、「妾」曾用作奴隸的名稱,戰國時期,地秦簡所見的「隸臣妾」,既用為官奴隸之稱,又用為刑徒之稱。西漢初期,奴隸一般稱為「奴婢」。[66]由此可見,臣本來是奴隸,地位低下,後來借為君臣之臣,仍保留了屈服之意。從臣的字源不難看出,臣與妻都是在上位者的私有財產。臣是男性奴隸,臣不僅可作賠償,也可用來賞賜。妻則是掠奪而來的女性奴隸。「臣妾」連言,表明臣是男性奴隸,妾是女性奴隸。卜辭中臣妾皆可作祭祀之用。殷商時期,殷王自稱余一人,把其他人看作臣僕。後來妾引申為男性側室,臣引申為臣子,此時與臣對應的便是妻。鄧慧愛認為,臣子需對君盡義務,受君的領導。雖然隨著歷史演變,臣也成了統治階級,但始終沒有擺脫地位相對低下的命運,仍要服從最高統治者的命令。[67]

 

四、總結

 

總括而言,從古文字考釋中,歸納出上位者和下位者的不同特質,而君臣和夫妻的相似點表現在階級和尊卑之間的關係。上位者,對於下位者而言是最高統治者,地位至高無上,獨一無二,是下位者的主導者和行動綱領。從王、皇、帝、君的考釋可見,最高統治者具備威嚴、權力、武力,形象上如同天神一樣,巨大、光明,負責統治臣民,使人服從,發號施令。「古者以日月比君上」,正好反映了上位者的造字本意。日月在天空中,居於人之上,以日月比喻君王的位高權重,君王統治萬民,包含臣子,所以臣位於君之下。從天、夫的考釋可見,君、夫的地位上處於最高點,形象是最高、最大。下位者如妻、婦、臣,相同之處在於服字,如同奴隸一樣處於屈從地位,服從上位者的命令,不能違抗。下位者需要安守本分,不能逾越,不能對上位者的權力有非分之想。女主內,不能主外。臣輔助朝政,不能篡奪帝位。上位者和下位者的不同特質形成二元對立的關係。天子和丈夫處於核心地位,臣子和妻子處於從屬地位。天子和丈夫是尊,臣子和妻子是卑。天子和丈夫居於上位,臣子和妻子處於下位。天子和丈夫僅有一人,臣子和妻子可有多人。從古文字的考據可見,本來上位者與下位者的關係尚未明確,經過西周宗法制度和漢代獨尊儒術後,鞏固和確立了尊卑分明、各安其位的階級制度。       

 



註釋

[1] 尚永亮:〈《離騷》與早期棄逐詩之關聯及承接轉換〉,《社會科學輯刊》,2013年第2期,頁188。

[2] 同上,頁193。

[3] 李學勤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頁14。

[4] 圖例出處:鐵198.4,合2740。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1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41.E1F4。

[5] 潘玉坤編:《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一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頁69-70。

[6] 圖例出處:前1.2.2,合25077。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1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41.E202。

[7] 潘玉坤編:《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一冊)》,頁69-70。

[8] 圖例出處:集成5378。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1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31.E17D。

[9]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頁9。

[10] 李學勤編:《字源》,頁14。

[11] 同上。

[12] 同上。

[13] 圖例出處:集成2778。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1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31.E1CE。

[14] 潘玉坤編:《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一冊)》,頁74-77。

[15]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頁9。

[16] 李學勤編:《字源》,頁2。

[17] 潘玉坤編:《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一冊)》,頁13-15。

[18]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頁2。

[19] 李學勤編:《字源》,頁2。

[20] 李學勤編:《字源》,頁81。

[21] 圖例出處:存1507,合24132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2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41.E536。

[22] 李學勤編:《字源》,頁82。

[23] 圖例出處:史頌簋,集成4229。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2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31.E4CF。

[24] 潘玉坤編:《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一冊)》,頁263-264。

[25]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頁57。

[26] 李學勤編:《字源》,頁81-82。

[27] 潘玉坤編:《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一冊)》,頁5-8。

[28] 李學勤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頁1。

[29] 圖例出處:大盂鼎,集成2837。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2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33.E9D1。

[30] 圖例出處:大盂鼎,集成2837。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2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31.E03D。

[31] 潘玉坤編:《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一冊)》,頁5-8。

[32]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頁1。

[3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頁66-67。

[34] 李學勤編:《字源》,頁919。

[35]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頁504。

[36] 古文字詰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詰林(第八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907-908。

[37] 李學勤編:《字源》,頁919。

[38] 李學勤編:《字源》,頁907-908。

[39] 滕宇鵬、吳昌:〈從漢字看中國古代家庭倫理觀〉,《語言研究》,2014第4期,頁105。

[40] 李學勤編:《字源》,頁1089。

[41] 圖例出處:乙5162,合22049。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3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41.F1DC。

[42] 李圃、鄭明編:《古文字釋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頁1136。

[43] 滕宇鵬、吳昌:〈從漢字看中國古代家庭倫理觀〉,頁105。

[44]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頁620。

[45] 李學勤編:《字源》,頁1089。

[4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頁741-744。

[47]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頁620。

[48] 李學勤編:《字源》,頁1089。

[49] 圖例出處:乙8713。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3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43.ECA2。

[50]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頁363。

[51] 李學勤編:《字源》,頁1089。

[52] 李圃、鄭明編:《古文字釋要》,頁1137。

[53]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頁620。

[5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頁363-364。

[55] 李學勤編:《字源》,頁754-755。

[56] 李學勤編:《字源》,頁754-755。

[57] 李圃、鄭明編:《古文字釋要》,頁820。

[58] 李學勤編:《字源》,頁754-755。

[59] 圖例出處:大盂鼎,集成2837。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3日,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33.E3D0。

[60]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頁791。

[61] 李學勤編:《字源》,頁235。

[62] 李圃、鄭明編:《古文字釋要》,頁320。

[63] 張亞初:《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頁1634-1635。

[64] 潘玉坤編:《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一冊)》,頁895-896。

[65] 李學勤編:《字源》,頁235。

[66] 李力:〈張家山漢簡所見「隸臣妾」身份再研究——以〈二年律令〉和〈奏讞書〉為根據〉,《興大歷史學報》,2007年第18期,頁42-43。

[67] 鄧慧愛:〈從漢字透視古人的等級觀——以《說文解字》中的稱謂字為例〉,《現代語文》,2010年第6期,頁149。

 


 

引用書目

 

專著

  1.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2. 李圃、鄭明編:《古文字釋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3. 李學勤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4. 張亞初:《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5.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
  6. 潘玉坤編:《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一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7. 古文字詰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詰林(第八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期刊論文

  1. 尚永亮:〈《離騷》與早期棄逐詩之關聯及承接轉換〉,《社會科學輯刊》,2013年第2期,頁188-195。
  2. 李力:〈張家山漢簡所見「隸臣妾」身份再研究——以〈二年律令〉和〈奏讞書〉為根據〉,《興大歷史學報》,2007年第18期,頁21-46。
  3. 鄧慧愛:〈從漢字透視古人的等級觀——以《說文解字》中的稱謂字為例〉,《現代語文》,2010年第6期,頁148-150。
  4. 滕宇鵬、吳昌:〈從漢字看中國古代家庭倫理觀〉,《語言研究》,2014年第4期,頁104-106。

網絡資料

  1.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
     

 

2023年8月12日評

我對文字學並不熱衷,不喜歡翻閱和整理海量古文獻資料,視為一大焦慮的來源。學期末累積大量功課沒有完成,一時之間手足無措,精神問題惡化,加上時間管理混亂,以致功課延誤甚久,遲交多日。

因中國文學有以夫婦比喻君臣的傳統,於是決定論文題目方向是考釋文字起源,看君臣關係和夫婦關係的相關性。這時的我雖對女性文字有興趣,但並非女性意識的體現,根本沒從女性身份出發去探求問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奶茶蒸餾水 的頭像
    奶茶蒸餾水

    奶茶蒸餾水的部落格

    奶茶蒸餾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