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文字的誕生與文化息息相關,發展過程中形義變化甚大,流傳至今,或會與現今的用法大相徑庭,值得探討。妾,《康熙字典》入女部,從立從女。[1]《辭海》記載的妾僅有兩種字義:一是副室,二是指婦人謙卑之稱。[2]而《漢語大詞典簡編》妾的字義是指側室、正室以外的小妻,以及舊時女子自稱的謙詞,更比前者多了一種解釋:妾即是指女奴。[3]本文將說明妾的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篆書、隸書的字形結構,並分析妾的字義演變和六書所屬類別。
二、字形圖例及字形通釋
字形圖例[4] |
|
|
|
|
|
出處 |
前4.25.7 合13938 |
粹218 合32165 |
乙5689 合655 |
復作父乙尊 集成5978 |
大克鼎 集成2836 |
字形 |
甲骨文 |
甲骨文 |
甲骨文 |
金文 |
金文 |
朝代 |
商 |
商 |
商 |
西周早期 |
西周晚期 |
殷商時期甲骨文的妾字,的倒三角形是人的頭部,連接三角形的一橫是人的肩膀,兩隻手交叉呈捆紥狀,屈曲膝蓋呈跪坐狀,象雙手被捆綁、跪坐在地的奴隸。是甲骨文的「女」字(餘10.1·合2392)[5]頭上一竪加上一個倒三角形,更形似人類奴隸。此外,與跪坐的方向相反。筆者推論,跪坐的方向或左或右,無礙所象之字義。而的上半部不是倒三角形,而是頭上沒有一點的「立」形,加上連接「女」字頭部的一竪,形似「䇂」字,膝蓋彎曲而不跪在地。
妾字甲骨文上從「䇂」所象爲何,説法有三。其一,郭沫若認爲是表示黥刑。趙錫元反駁稱,殷商時期的妾有得作爲殷代先公配偶,有的作爲祭祀的人牲,有的是立即殺掉的俘虜,因此妾不應施以黥刑。他和李孝定都認爲甲骨文妾字頭上所從「䇂」是頭飾,殷商妻妾地位均等,妻上象髮加笄形,妾則從女上加頭飾。馬敘倫不認同此説,他認爲古代沒有婚姻制度,部落相攻,互相搶掠,俘虜者為奴,故妻妾字皆從女,女奴有給事與薦枕席之分,妻為配偶,給事者為妾。殷滌非則從西周考古發現的殉葬妾俑,認爲妾所從之「䇂」是有罪奴隸的標記。[6]
到了西周時期妾字的金文,整體字形無大變化,保留了甲骨文中雙手交叉、膝蓋彎曲、頭上從䇂的特徵。和的差別在於「䇂」中間一橫的長度,以及口形相交點中的左邊一橫有否穿過連接的一豎。朱芳圃認為,妾象女頭上戴䇂,䇂與辛同,有薪之意,因古代戰爭俘獲異族的婦女作服析薪炊烹之役,所以頭上戴薪。[7]焦傳生則認為,「䇂」象頭上有刑刀,甲文和金文整體字形是頭上有刑刀標誌的屈服跪坐之女子形。[8]䇂本為刑刀,也代表小工具刀,可修弓、冶煉、切玉等,加於人首以示為罪隸。[9]《説文解字》曰:「童,男有辠曰奴,奴曰童。女曰妾。」[10]童的甲骨文(屯650)[11]頭上從䇂,形狀如同妾。頭戴䇂者為罪隸之說不無道理。
字形圖例[12] |
|
|
|
出處 |
侯馬 |
包2.83 |
十鐘 |
字形 |
戰國文字 |
楚系簡帛文字 |
戰國文字 |
朝代 |
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晉 |
戰國 |
戰國秦國 |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字形不一,分別頗大。晉國的妾字,筆勢較銳利,「立」字下面最長的一橫被分開成一倒八字,「女」字沿用金文的字形,貫穿口字的一橫改曲為直。楚系簡帛的妾字,筆勢飽滿粗深,「立」繼承金文並在頭部加上一橫,「女」字的撇頓點的尾部向上翹並接合從「立」字下延伸的一撇,雖可見金文之繼承,但基本字形差別頗大。秦國的妾字,字形方正,「立」字上面兩橫一長一短,非沿用倒八字而成口字,再下的橫折挑是金文一長橫末端向上彎的加長版。「女」字的字形突出,筆劃細長,與現今相若,已不可見甲骨文的屈膝跪地之形。
字形圖例[13] |
|
|
|
|
出處 |
說文‧䇂部 |
睡虎地簡12.48 |
老子乙前148下 |
武威簡.服傳10 |
字形 |
小篆 |
隸書 |
隸書 |
隸書 |
朝代 |
東漢 |
秦朝 |
西漢 |
西漢 |
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妾字的「䇂」繼承戰國秦國的字形。䇂的小篆是(說文‧䇂部)[14],辛的小篆是(說文‧辛部)[15]。當「䇂」置於上面的位置,䇂最下一橫兩端向上彎。同樣從「䇂」的童(說文‧䇂部)[16]字也是如此。妾字的「女」則不沿用戰國秦國文字,女字的小篆(說文‧女部)[17]與金文的妾字更相似,和的下半部分都象婦人跪坐之形。可見,小篆基本確立妾的字形結構。妾字從䇂從女,分為兩個構件,上䇂下女。
字形圖例[18] |
|
|
|
|
出處 |
睡 152 |
睡 63 |
睡 78 |
張·144 |
字形 |
隸書 |
隸書 |
隸書 |
隸書 |
朝代 |
秦 |
秦 |
秦 |
西漢 |
字形圖例 |
|
|
|
|
出處 |
張·722 |
西·奏書 |
徐義墓誌陽 |
石臺孝經 |
字形 |
隸書 |
隸書 |
隸書 |
隸書 |
朝代 |
西漢 |
西漢 |
晉 |
唐 |
字形圖例 |
|
|
|
|
|
出處 |
走·五年 |
鄭長猷題字 |
劉濬墓誌 |
石經周易 |
康熙字典[19] |
字形 |
楷書 |
楷書 |
楷書 |
楷書 |
楷書 |
朝代 |
三國吳 |
北魏 |
唐 |
唐 |
清 |
隸變後的妾,筆畫改曲為直,「女」字更形似戰國秦國的「女」字,已不見任何彎曲之狀。而且,省略多餘的細節,刪除「䇂」連接「女」字的一豎,改「䇂」為「立」,進一步分離「立」和「女」兩個構件,更趨向現代的寫法。
隸變的字形甚少出現大變化,確立基本的字形。妾的隸書較為隨意,「立」字上面一點可橫可點,「女」字的筆劃長短不一,「立」字與「女」字可不粘合。楷書的妾較為規範,「女」字的一撇不能連接立字,「立」字上面是一點,沿用至今。
三、字義通釋
《說文解字》釋妾:「有辠女子給事之得接於君者。」[20]段玉裁注:「䇂女者,有罪之女也。」所謂「《春秋》云:女爲人妾」來自《左傳》:「男為人臣,女為人妾。」[21]《說文解字》釋奴:「奴婢,皆古之辠人也。《周禮》曰:其奴,男子入于辠隸,女子入于舂藁。」[22]焦傳生認為,妾本義當為女奴,是從異族中虜獲之戰利品。[23]康殷同樣認為妾本義為女奴隸、罪人,頭上加的意符䇂已明確表現出此女之身份。他進一步說明商代奴隸制十分殘酷,從卜辭伐妾、河妾等可見妾的凄慘命運。[24]張亞初認爲,妾字最早見於商代卜辭,有罪女子沒入官府為臣妾、隸妾,妾也是犯罪奴隸中。[25]縱觀各家之言,殷商時期的妾本為搶掠而得女奴隸,用作祭祀、薦枕席、雜務等奴役之務,所以妾本義為被掠奪的有罪女奴。
商代是奴隸社會,處置女奴的方法有三:有罪女子較靈巧被選為女侍,有姿色者得侍寢席,[26]無用者用作血祭。妾起初用作給使者,如《國語.晉語》「納女工妾三十人」。[27]張亞初認為在商代甲骨文的婢字從妾,從卑聲,婢以妾為義符比從女更為貼切。他解釋,女奴之間也有等級之分,妾和婢都是家內女性奴隸,身份類似,而婢的地位比妾更低下。[28]因此,妾和婢都有卑下之義,例如《禮記.曲禮下》「有妾」注:「妾,賤者。」[29]由妾的卑下和位低,引申作女子的自謙詞。例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的「賤妾留空房」[30],女子自稱「賤妾」。
《說文解字》釋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31]釋取「捕取也。《周禮》:獲者取左耳。」[32]《說文》:「娶,取婦也」[33]娶的甲骨文(菁7.1)[34]從取從女,左邊的女字象跪坐在地的女子,右邊的取字象得到戰利品的獲者,所謂的娶是便是獲者以武力逼迫女子就範。加上娶婦在昏時,可見商代的婚姻觀念尚未成型,男子使用武力掠奪女子,侍寢席者則為妾。因爲妾是搶奪而來,而非明媒正娶,是謂「妾不娉也。」另一種説法是,媵妾婚俗中的「媵」,不是搶掠得來的奴妾,而是「貴妾」、側室、小老婆,也屬於「不娉」之類,並非有罪女奴,而是引申意義之妾。[35]隨著西周奉行宗法制度,階級尊卑分明,妻與妾有正側、嫡庶之分。一夫多妻制的實為一夫一妻多妾制。妾非明媒正娶,地位比正妻低。妾也因此引申至非明媒正娶的側室,正妻以外小妻之稱謂。[36]例如《左氏.昭十一年傳》注「簉副倅也」疏:「妾為副室」。[37]《禮記.內則》「聘則爲妻,奔則爲妾」[38]強調了妻的正統身份,妾的非正統身份,字義也有別於本義的有罪女子。
綜上所述,妾的本義是犯罪女奴,從女奴被分配的功能分別引申出女僕、非明媒正娶的女子之義,從非明媒正娶的身份演變出出側室之義,再從女僕和妾的地位低微引申作女子自謙詞。
四、六書所屬類別
妾是會意字,屬於異文會意,是利用圖形來表示的合體字。《說文釋例》曰:「案會者,合也,合誼既會意之正解。《說文》用誼,今人用義。會意者,合二字、三字之義,以成一字之義,不作會悟解也。」[39]會意是合兩個或以上獨體文的合體字。[40]妾字由兩個獨體文組成,從䇂從女。妾字所從的䇂象頭上有刑刀,表示有罪,䇂的字形後來演變成立字。而妾字所從的女,象女子跪坐之形,表示任何女性,凡女之屬皆从女。可見,妾是立+女合體的會意字,表示有罪女子。
五、總結
總括而言,妾的字形象頭上架著刑刀、雙手被捆綁的女子。妾的字形變化不大,無論變狀如何,都承襲了䇂和女這兩個構件,是兩個獨體文合成的會意字。妾的本義為女性罪隸,供奴隸主給事和淫樂之用。其後從非明媒正娶的特質引申作一夫多妻制下的正妻以外的側室的稱謂,又根據女奴地位的卑下引申為女子謙稱的自謂字。
註釋
[1] 〔清〕張玉書、陳廷敬編:《康熙字典》(香港 : 范氏天一閣,年份不詳),頁43。
[2] 舒新城編:《辭海》(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47年),頁142。
[3] 漢語大詞典編委會:《漢語大詞典簡編》(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8年),頁2020。
[4] 甲骨文和金文的妾字圖例皆出自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6日,網址:
(甲骨文)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kaiOrder=821。
(金文)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821。
[5]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43.EC68。
[6] 郭沫若、趙錫元、李孝定、馬敘倫、殷滌非之說皆來自《古文字詰林》。古文字詰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詰林(第三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153-156。
[7] 潘玉坤編:《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一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頁693-695。
[8] 焦傳生:《說文釋例舉要》(青島:青島出版社,1997年),頁153-154。
[9] 焦傳生:《說文釋例舉要》,頁153。
[10]〔漢〕許慎撰、〔清〕丁福保輯:《說文解字詁林》(臺北:商務出版社,1966年),頁1112。
[11]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44.E2D6。
[12] 戰國文字和楚系簡帛文字字形圖例皆出自小學堂。《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yanbian?kaiOrder=821。
[13] 此表格内的字形圖例均出自小學堂。《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yanbian?kaiOrder=821。
[14]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27.F47A。
[15]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27.8F9B。
[16]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27.7AE5。
[17]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27.5973。
[18] 除了《康熙字典》出處的圖例外,此表格和下面表格的字形都出自《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臧克和編:《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年),頁475。
[19] 〔清〕張玉書、陳廷敬編:《康熙字典》,頁43。
[2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出版社,1999年),頁103。
[21] 〔漢〕許慎撰、〔清〕丁福保輯:《說文解字詁林》,頁1112。
[22] 〔漢〕許慎:《說文解字》(天津:天津市古籍出版社),頁260。
[23] 焦傳生:《說文釋例舉要》,頁153-154。
[24] 康殷:《古文字形發微》(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頁643-644。
[25] 張亞初:《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頁1290。
[26]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頁155。
[27] 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漢達文庫》,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6日,網址:http://web.chant.org/result/Basic/c2319cf8-1937-49db-bb3e-9f92b2640802。
[28] 張亞初:《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證》,頁1291。
[29] 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漢達文庫》,網址:http://web.chant.org/result/Basic/c2319cf8-1937-49db-bb3e-9f92b2640802。
[30] 何權衡編:《兩漢樂府詩欣賞》(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頁74。
[31] 〔漢〕許慎:《說文解字》,頁259。
[32] 〔漢〕許慎:《說文解字》,頁64。
[33] 〔漢〕許慎:《說文解字》,頁259。
[34]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yanbian?kaiOrder=821
[35] 張亞初:《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證》,頁1292。
[36] 焦傳生:《說文釋例舉要》,頁153-154。
[37] 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漢達文庫》,網址:http://web.chant.org/result/Basic/c2319cf8-1937-49db-bb3e-9f92b2640802。
[38] 〔漢〕許慎撰、〔清〕丁福保輯:《說文解字詁林》,頁1112。
[39] 〔清〕王筠:《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頁 81。
[40] 宗靜航:〈《說文》「會意」研究淺議〉,《單周堯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1月,頁262。
引用書目
(一)專著
- 〔漢〕許慎:《說文解字》。天津:天津市古籍出版社。
- 〔漢〕許慎撰、〔清〕丁福保輯:《說文解字詁林》。臺北:商務出版社,1966年。
-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出版社,1999年。
- 〔清〕王筠:《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 〔清〕張玉書、陳廷敬編:《康熙字典》。香港 : 范氏天一閣,年份不詳。
- 何權衡編:《兩漢樂府詩欣賞》。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
-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 張亞初:《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 康殷:《古文字形發微》。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
- 舒新城編:《辭海》。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47年。
- 焦傳生:《說文釋例舉要》。青島:青島出版社,1997年。
- 臧克和編:《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年。
- 潘玉坤編:《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一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 古文字詰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詰林(第三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 漢語大詞典編委會:《漢語大詞典簡編》。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8年。
(二)文集論文
- 宗靜航:〈《說文》「會意」研究淺議〉,《單周堯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1月,頁249-263。
(三)網絡資料
-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
- 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漢達文庫》,網址:http://web.chant.org/search/Basic
2023年8月12日評:
修讀這個課程期間精神狀況和心理狀態甚差,每當學業壓力大時感到十分焦慮,便會拖延或逃避。我一想到完成功課的困難程度,不知從何入手,毫無頭緒,就會開始逃避,遲交多日,有感不能再拖,最終趕出來的成品十分差勁。
此文綜合了多個男性學者的說法,之後我接觸過中國傳疑時代的母系社會解讀,有了新的認知,現在已經不會這樣想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