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品簡介
愛麗絲·華克(Alice Walker)的《紫色》(The Color Purple)一書於1981年寫成,1982年出版。1983年獲得美國普立茲獎和國家圖書獎,華克是第一位獲得普立茲獎的黑人作家。1985年上映史蒂芬·史匹柏改編的同名電影。電影口碑良好,連帶小說進入大眾視野,小說上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榜長達一年半之久。1984年中國準備翻譯工作,1986年出版中國譯本。可見,《紫色》不但受大眾歡迎,還在文藝界很有影響力,傳播甚廣。作者華克稱之為「意外的成功」。
二、故事簡介
故事橫跨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始於美國南方佐治亞鄉村的黑人家庭。黑人女性茜莉(Celie)在14歲時被繼父強暴,生下的一女一子被送走,下落不明。她母親去世後,被迫嫁給已有四個孩子的某某先生(Mr.___),西麗不願叫他的名字。西麗發現繼父和某某先生對妹妹聶蒂(Nettie)不懷好意,幫助她離家出走。姊妹分離前,約定互相寫信。
留下來的姐姐茜莉受到兩個女人的反抗精神影響,開始反思自身的境遇。第一個啟蒙對象是索非亞(Sofia)。她生性倔強,在家與兄弟打架。跟某某先生的兒子哈波戀愛結婚,不對丈夫唯命是從,跟丈夫打架,生了幾個孩子後離開哈波。因攻擊白人市長而坐牢,出獄後被迫做市長夫人的幫傭。第二個是沙格(Shug),黑人酒廊歌女,某某先生的情人。她因病住進某某先生家,跟照顧她的茜莉成為好友。沙格指導茜莉認識自己身體,質疑信仰。茜莉覺醒的導火線是發現某某先生藏起聶蒂寄來的信件。茜莉憤怒之餘決定出走,跟沙格去孟菲斯。她在當地開起裁縫鋪,過來經濟獨立的生活。繼父死亡後,茜莉繼承了母親的遺產。與痛改前非、修正男性沙文主義的某某先生和好。
另一邊廂的妹妹聶蒂,到黑人牧師塞繆爾家幹活和學習,並隨他們一家去非洲做傳教士。他們在非洲生活艱難,妻子柯林染上非洲瘧疾不治身亡。英國殖民者為種植橡膠肆意破壞當地奧林卡人民的土地和村落。塞繆爾和聶蒂趕到英國向教會求救,但遭到冷落和侮辱。他們返回非洲時,當地黑人對他們大為失望,紛紛投奔住在森林深處反抗白人的母布雷人。聶蒂發現這對夫妻收留的一女(奧莉維亞)一子(亞當)是茜莉失去的孩子。聶蒂跟塞繆爾結成夫妻,亞當與當地黑人女性塔希結婚,連同奧莉維亞回到美國。
故事的最後,姊妹重逢,聶蒂與兩個孩子相認,一家團聚。
三、紫色的象徵
小說的標題《紫色》(The Color Purple)來自諧音The color people,顯示小說內容是講述北美黑人男女和非洲黑人的生活,並強調有色人種的主體性,突出的種族議題。小說中,茜莉認為常穿紅色的莎格適合紫色,卻沒有紫色布料,給沙格做了條藍褲子。索菲亞一直想要有條屬於自己的紫色褲子,茜莉給索菲亞做了半藍半紅的褲子。茜莉經濟獨立後,用紫色佈置屋子。根據顏色學,「紅色」混合「藍色」產生出「紫色」。文本的紫色,象徵女性想要解放獲得人格上的平等的渴望。[1]綜合上述,標題展現小說的種族和性別的視角,突出黑人女性經驗的書寫。
四、作者背景
愛麗絲·華克(Alice Walker,1944—),出身美國的伊屯頓 (喬治亞州),種族是北美南方黑人。生活困苦的老祖母曾被繼父強暴,後來嫁給一個不願叫名字的男人。這段老祖母的經歷是小說前半部西麗苦難生活的創作來源。父母是佃農,母親曾做裁縫幫補家計,家境清貧,是社會的底層階級。8歲時,右眼受傷以致永久失明,但沒有磨滅華克求存的意志。她天資聰敏,在1961年領取獎學金升讀風氣保守的史貝爾曼學院(Spelman College)。華克視野遠大,崇尚自由,在1964年轉到紐約以自由開放見稱的莎拉勞倫斯學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在大四開始時懷孕並墮胎,一度為此自殺。[2]這段女性獨有的身體經驗,激發起華克的創作動力。以上可見,華克自小聰慧、刻苦,歷經磨難,因此關注個人能力和特質之外的不平等。小說關注非裔女性在性別和種族歧視的社會中,為自由、宗教信仰、尊嚴和生存進行的抗爭。
五、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起美國社會運動,有黑人民權運動:黑人開始爭取主導權、發展主體性,批判白人至上(white supremacy),甚至採取武力對抗。還有婦權運動,是爭取男女平權的婦女權利運動(以NOW全婦組為代表)。
60年代至80年代的婦女解放運動(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對華克的影響更為深遠。這場運動起源於「年輕知識女性反對階級、種族歧視,參與左派陣營,卻發現以民主和平等為號召的男性領導者歧視女性。婦權運動倡議與男性平等、融入主流的主張,對她們而言又缺乏革命性。她們認為,『在不公正的社會裡,平等沒有意義』,無意爭取與男性平等,而想根本改造社會 。」婦解的論述基礎是激/基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部分主張是實踐與理論並重(興辦報章,傳播思想),個人即是政治(私領域的議題公開辯論),解放女體(婦女健康運動,認識女性的性)。[3]
上述運動衝擊了以白人為中心、以男性為中心的思想。華克積極投身大大小小的黑人運動和女權運動,期間擔任女權雜誌《女士》的編輯,因寫《紫色》而卸任。華克曾言,《紫色》這部歷史小說是從兩個女人的私房話開始。小說中的女性情慾書寫充分體現了婦女解放運動中解放女體與性政治意涵。然而,華克察覺到美國黑人女性的邊緣化:在黑人民權運動因性別差異被黑人男性排斥,在女權運動中因種族不同被白人女性忽視。
六、文學批評的白人中心主義
在華克的就學經歷中,她發現美國文學選讀科沒提到黑人作品,英美詩選課不選黑人詩歌。[4]教科書的重要性,是用來分辨文學中的「偉大作品」、「經典」、「真正的傳統」。文學批評中存在白人中心主義,即是偉大的英語文學傳統主要是白人的,其他人都是次要的,很少有人關注。非白人傳統的英文寫作是低層次的,不是並行的文學傳統。[5]這導致了黑人文學被邊緣化。於是,沃克決心繼承和發揚黑人文化,寫出優秀的黑人文學。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肖瓦爾特(Elaine Showalter)定義為,研究女性文學史,通過詳細閱讀女性文本而發展女性主義者自己的既是理論又是女性主義的批評。[6]以文學文本和女性文學為研究對象,並重新審視西方文化傳統的實踐,挑戰傳統文學史和美學概念。[7]隨著女性文學批評的興起,黑人女性文學仍是處於邊緣地位,反映女性主義批評中的白人中心主義。
芭芭拉·史密斯(Barbara Smith)《黑人女性主義批評》(1977)指出白人女性主義作家無視黑人女性作家的存在,批評肖瓦爾特《她們自己的文學》(1975)不自覺表現的種族主義。[8]肖瓦爾特《我們自己的批評》(1989)糾正早期無視種族和他者女性的錯誤,分析美國黑人批評和女性主義批評之間的關係,認為黑人和婦女在主導文化有共同的壓迫經驗,黑人批評的理論和女性主義批評理論有其共同處,經過內部辯論取得重大發展。[9]
華克的黑人女性文學反抗對象不僅是男性,還有白人。華克說:「《紫色》 是一部婦女主義(Womanism)小說。」小說中的女性主義表現在性別壓迫的普遍性,揭露黑人男性對黑人女性的迫害,白人女性與黑人女性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七、黑人女性文學的經典
文學批評中的黑人女性主義,主張重新發掘黑人女性文學的經典。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的《他們眼望上蒼》(1937)便是一個著名例子。這部寫於1937年的黑人女性小說,黑人女性主義小說的開山之作,探尋黑人女性完整的生命價值問題,展示黑人女性內心的女性意識覺醒,為爭取平等、權利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努力和鬥爭。[10]這部小說在三、四十年代備受冷落。當時美國黑人文學的審美主流,典範是《土生子》式表達種族歧視與經濟壓迫的抗議文學。《他》被批評缺乏種族抗議和種族鬥爭的觀點,因而遭到邊緣化。70年代開始,受到黑人解放運動(回歸自身族群文化),以及第二波女權運動(女性主義批評作為新女性話語的一部分)的影響,《他》得到批評界的關注。克里斯蒂安(Barbara Christian)的《黑人女性小說家》(1980)評價「《他》是60和70年代黑人文學的先行者。」[11]於是,《他們眼望上蒼》成為「文學經典」,是研究黑人文學和女性文學的必讀書、必列教材。
華克給赫斯頓極高評價,稱她是南方的天才,「一個偉大的作家。一個有勇氣、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幽默感的作家,所寫的每一行裡都有詩。」對華克來說,再也沒有比《他們眼望上蒼》更為重要的書。華克評價此書:「赫斯頓不遺餘力地去捕捉鄉間黑人語言表達之美。別的作家看到的只是黑人不能完美地掌握英語,而她看到的卻是詩一般的語言。」[12]可見,赫斯頓對華克影響之深,可說是沃克的文學之母。赫斯頓晚景淒涼,寂寂無聞,如同如黑人女性文學一樣被埋沒。她的生平帶給華克的啟示是,積極發掘黑人女性文學,確立赫斯頓的文學地位。[13]
《紫色》一書,傳承了從非裔族群和少數女性知識分子的身份出發,非裔族群的文化風俗、方言敘事,正如黑人農民的口語:「我忠實地保存了我祖裔文化的某些方面,譬如說,我祖父母和父母的語言」。此書更拓展了黑人女性文學的範圍,深化種族議題,加入宗教議題,表現多元交織性下的黑人女性處境。
八、《紫色》與邊緣書寫
邊緣是和中心相對的概念,邊緣化是指被中心和主流忽視、排除在外、不被認可。例如,黑人文學不被列入教材(文學的白人中心主義),黑人女性文學《他們眼望上蒼》在30年代被黑人文學主流忽視(典範是黑人抗議文學)。邊緣人群,可以是異性戀霸權下的同性戀,白人中心主義下的有色人種,男性中心主義下的女性,資本主義下的無產階級。邊緣的文學體裁,兒童作品、日記、書信、旅行日誌等等。
《紫色》堪稱是邊緣中邊緣的小說。作者身份是黑人女性,文學體裁是日記體,語言是黑人農民口語,題材是有色人種、女性、同性戀、無產階級位於社會底層、不受重視的邊緣群體。正是書中的邊緣書寫,凸顯中心之外邊緣群體的聲音,閃耀著獨特的文學光輝。
註釋
[1] 包麗麗 :《〈紫顏色〉中的紫色與愛麗絲·沃克的婦女主義》,《名作欣賞》,2011年第33期,頁48。
[2] [美]艾麗絲·沃克著、楊仁敬譯:《紫色》(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頁1-2。
[3]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9年),頁124-140。
[4] [美]艾麗絲·沃克著、楊仁敬譯:《紫色》,頁1。
[5] [美]喬安娜·拉斯著、章艷譯:《如何抑止女性寫作》(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頁130。
[6]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3。
[7] 同上,頁1。
[8] 同上,頁14。
[9] 同上。
[10] 趙紀萍:〈一部黑人女性主義小說的經典―從女性主義的角度解讀赫斯頓的《他們眼望上蒼》〉,《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頁57。
[11] [美]佐拉·赫斯頓著、王家湘譯:《他們眼望上蒼》(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年),頁74-75。
[12] [美]佐拉·赫斯頓著、王家湘譯:《他們眼望上蒼》,頁74-75。
[13] [美]艾麗絲·沃克著、楊仁敬譯:《紫色》,頁7。
引用書目
專著
- [美]喬安娜·拉斯著、章艷譯:《如何抑止女性寫作》。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 [美]艾麗絲·沃克著、楊仁敬譯:《紫色》。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
- [美]佐拉·赫斯頓著、王家湘譯:《他們眼望上蒼》。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年。
-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9年。
期刊論文
- 包麗麗 :《〈紫顏色〉中的紫色與愛麗絲·沃克的婦女主義》,《名作欣賞》,2011年第33期,頁48-49、66頁。
- 趙紀萍:〈一部黑人女性主義小說的經典―從女性主義的角度解讀赫斯頓的《他們眼望上蒼》〉,《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頁57-59。
2023年9月1日評:
這報告花了不少時間在閱覽和整理資料上,花了一兩天倉促地完成。
我主要從外部因素分析小說的形成,創作的啟發和靈感來源。從70年代的黑人和女權運動,說到黑人女性文學在文學批評的流變,以影響華克深遠的黑人女性作者為例,最後延伸到邊緣文學的書寫。
留言列表